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扶起精气神 帮筑致富路闻

    信息发布者:Lp11011101
    2018-01-02 10:20:23    来源:湖南日报   转载

        ——江永县精准扶贫见闻 

           走进江永县,昔日老少边穷县的全新面貌让人惊叹。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当地群众萌生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整治村容村貌、挖掘地域独特民俗文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精气神一天比一天足,获得感一天比一天强。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江永,占全了“老少边穷”所有的“选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湘桂边界县、省级贫困县。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等原因,2016年底,全县仍有52个贫困村、7253户2755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1.9%。

           经过全县上下一年的努力攻坚,该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今走进村寨,各族老少、干部群众说起眼下和未来,都幸福满满。

           自豪:产得“好货”家中卖

           12月10日,走进潇铺镇向光村综合服务中心,恰巧看见七八个农户围坐在“农家书屋”的三张方桌前,查阅、探讨夏橙种管技术。上前打招呼,问他们家里今年收入多少?贫困户周志勇腼腆地说:“四五万块吧。”另几个就笑着推他一把,“装哩,卖夏橙少说也有15万!不然,你还跑到邻村去租田种?”“他们几家的夏橙,还没等到明年初夏的采摘期,现在就已经被客商预订了。”

           15万元,放在几年前,是向光村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细听他们的讲述,大致是这样的意思:这几年,扶贫不再只是“号召”了,而是“真讲精准”、“一家一家地扶”……

           从省城、县城上来的扶贫工作队告诉这里的村民,与别处不一样的、自然的、原生态的,就是受市场欢迎的。与此同时,工作队一家一户地摸底,区别情况教技术、给资金、送苗木。再接下来又给夏橙注册商标,给果农建合作社、找联营商家。

           夏橙味甜,还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商家订货一年比一年多,价格一年比一年好。2015年以来,省、县扶贫工作队带领该村134户贫困户种植夏橙,全村夏橙面积达1600余亩,年产值超过700万元。

           江永县委、县政府还牵手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院所打造“科技农业试验区”,形成特色产业的原料、试验、人力供给链。县里通过“以奖代补”发放到户产业帮扶资金2386万元,先后投入1999.2万元,实施生姜、柑橘等5个省重点产业,带动9996名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精准了,扶贫效率就高了,更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扶起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出了他们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自信心。

           有了好政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瑶寨开始创业了——

           千家峒瑶族乡刘家庄村的张艳玲、卢昌琴等15名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开办网店,抱团创办电商村。她们突出瑶山特点,挖掘和开发瑶族特色产品,形成了山茶油、山野菜等系列生态、天然、无公害电商产品,帮助周边4个村近130户贫困户网上售卖“山货”,增加收入。

           “上海白领”莫文华回到松柏瑶族乡黄锦村,从自家橘园起步,创建营销品牌“爸爸的橙子”,主动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实现他的“电商+扶贫”梦想。

           近年来,江永县抓住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的机遇,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电商企业+贫困户”“电商店+贫困户”结对帮扶方式,优先在网上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带动贫困户开网店,超过500个、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电商就业,3500户贫困户1.02万人通过电商脱贫。

          “种,就要种高品质的瓜果蔬菜;养,就养最美味的鸡鸭牛羊。”精准扶贫,在江永有更高一层的追求。这是由江永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这里没有工业污染,而且土壤富硒。

           幸福:培成“美景”换金银

           勾蓝瑶村有“女招男”的奇特风俗,但此风俗曾经让他们感觉自己与现代世界离得太远,从未想到这也是风景、是文化,是可以与世界共享的资源。直到脱贫攻坚开始,从游客的眼睛里和一系列扶贫政策中,他们知道了他们独特的风俗人情、破旧的祖屋老街、传承的山歌瑶舞,不仅受人喜欢,还能挣钱致富。

           要实现整体脱贫,勾蓝瑶村人尝试了一番,还真是难。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省、市、县扶贫工作队进驻“国贫村”勾蓝瑶寨,一个“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产业扶贫新机制很快形成:有房的出房,有人的出力,有地的参加流转,以村集体为主体组建了勾蓝瑶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余亩,分三季种植景观经济作物。2—3年,古老瑶寨、奇特民俗、山水田园等现代旅游目的地要素交织出了一个游人如织的崭新勾蓝瑶寨。

          “一户人家一个脱贫方案,而且是‘细细地磨出来的’”。扶贫干部一句“细细地磨”精准地道出了江永县扶贫开发的秘诀。每个贫困户都建档立卡,扶贫开发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面展开。

           比如,中年的何洪济不能从事强度体力劳动,也无力自己经营民宿。扶贫工作队与村委、贫困户反复商讨后形成方案:以他自家祖屋入股村办旅游公司,何洪济按公司规范保持自家房子、院子、厨房、厕所、被褥干净整齐,就能拿到服务工资。仅参股旅游公司一项,去年何洪济一家4口人共增收1.16万元。

           用这种“细细地磨”的办法,扶贫工作队形成了对何洪济所在勾蓝瑶村的扶贫方案:引导3户村民养殖生态土鸡,指导4户村民出租观光自行车、民俗服装或露营帐篷,鼓励13户村民开办特色小吃或农特产品销售店铺,帮助8户村民争取小额扶贫贷款40万元,为6户村民提供保洁、巡逻等固定用工岗位。

           有劳动能力且勤劳肯干的贫困户,政策办法更多。比如,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免费提供各种苗木、翻挖土地和技术培训,扶持开店等。

          “勾蓝瑶模式”经验向全国推介。该模式在该县三源、古源等10余个贫困村复制推广,发展乡村农家乐、客栈70余家,带动76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方法对不对?精准到没到位?“以前,不分白天黑夜干活,累死累活还是穷。现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上台演出,吃好喝好有钱花,每天都要唱歌跳舞。”在溪边晒太阳的欧阳美嫦爽朗地回答,言语中尽是满满的幸福感。

           旅游发展又推动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开发。从野蘑菇到百香果、从粗布到瑶绣,这些当地人曾以为粗陋的山乡特产都被一一开发出来,以至于那些实在跳不动舞的老大娘也加入了脱贫攻坚的行列——凑在一起唱着山歌绣瑶裙、纳鞋底、编织带,因为游客“喜欢得很”。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